前兩天,網上一篇標題為“孩子只要最新款,家長硬著頭皮買!智能手表成攀比新工具”的文章,引起了我的注意,而文章出處更是北京日報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,這不禁更引起了我的關注。

里面除了對兒童手表的實用功能特性作了講述外,更多還表達了孩子因為兒童手表而產生攀比心理教育的關注。可見,兒童電話手表不僅受到廣大家長的關注,同時也引起著廣大媒體的注意。
近年來,兒童電話手表,因為其通話和定位功能的實用性,成為了許多家長給孩子的必備學習裝備。
無論是作為手機的衍生產品,還是專門為兒童打造的智能手表,如今的電話手表都可以集打電話、定位、聊天、交友等功能于一身,有的價格甚至相當于一臺智能手機。
有記者調查發現,如今的兒童智能手表,也可以擁有自己的“生態系統”:家長購買手表后,為孩子配備好SIM卡,孩子不僅可以隨時與家長通話、視頻,還可以通過手表內自帶的“好友微聊”“碰一碰交友”等功能,與其他小朋友或同學互加好友聊天。
但在碰碰交友上,經常因為品牌的限制,不是一個品牌的便不能加好友聊天。因此當一個班里大部分同學使用同一個品牌的兒童定位手表時,那些使用其他品牌甚至沒有智能手表的孩子,就會產生一種被“排斥在外”的感覺。
于是,孩子就想有一臺一樣的兒童電話手表,或是希望要一臺新的兒童電話手表。架不住孩子們的軟磨硬泡,家長智能硬著頭皮買了。
對于此,孩子的攀比心理也就出現了。而此時,也就需要好好糾正孩子的攀比心理。
著名兒童教育專家、全國婦聯《婚姻與家庭》雜志首席教育專家、中國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劉勇赫認為,對于這種現象,家長和學校應正向引導,讓孩子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興趣發展和社會交往上,應教會孩子不去單純欣賞物質產品,而是去欣賞某種特長、對他人的幫助以及為集體所做的貢獻。
在這方面,家庭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作用。“發現興趣、保護興趣、成就興趣,是家長始終應該堅持的準則。家長應多挖掘孩子的愛好,并為他提供交流的平臺。當孩子將興趣發展為自己的特長、優勢,孩子們之間的社交橋梁自然就會從對物質的膜拜,轉移到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發展上。”
“那些因為沒有某種智能產品,就感到被排擠、孤立的孩子,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,這時可以不急著去安慰他們,而是可以多多鼓勵他的特長和獨特貢獻,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來自于優秀的品質,而不是外在的電子產品,從而可以減少智能手表等‘亞文化’的影響。”劉勇赫說。
一位二年級學生的家長韓女士表示,家長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教會他們正確的消費理念,“我給孩子買的就是一塊兒普通的兒童電話手表,才300多元,平時孩子打打電話、聽聽英語,這些功能已經夠用了,沒有必要換新的”,“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,家長應該抱有自己的原則,不應該孩子要什么,就給他什么,尤其是與同學攀比這種不理性的要求”。
藤妹也認為,對于給孩子買東西這事上,家長要有自己的原則,不能孩子要什么就買什么,以買兒童手表為例,實用的就是最好的,能通話,能定位,三五百元能很好解決的事情,就沒必要花一兩千。
對于孩子因為兒童電話手表而產生的攀比心理,大家怎么看呢?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