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遇到孩子鬧脾氣,惹得你心情不好的時候,你會怎么做?
在這種情況下:
如果家長脾氣好,對孩子很寵愛,也許是和聲細語的哄著,想要什么就給買什么,直到孩子高興起來;
如果家長沒有耐性,一時控制不住自己,可能不是打就是罵了,直到孩子屈服。
其實,上面這兩種方式,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。
按第一種情況,孩子以后還會經常鬧脾氣;按第二種情況,孩子與家長的心里距離會越來越遠,甚至產生怨氣。
那當孩子鬧脾氣時,應該怎么處理才好呢?
下面藤妹給出處理建議:
第一,冷靜,別沖動
人在憤怒的時候,智商幾乎為零,會不顧一切的發泄情緒,但事后,又往往會為做出的事情感到后悔和愧疚。
而且,在沖動的時候做出的事情,往往會使問題更糟糕。所以,在遇到孩子鬧脾氣時,先要保持冷靜,大可不理他。兒童電話手表
第二,指出孩子帶來的具體妨礙
指出孩子在鬧脾氣時的影響,但不要采用指責的語氣,不要對孩子說“你xxx ”,而要采用第一人稱,就是以“我”開頭的表達方式,比如“我覺得”、“我認為”、“我的想法是”等。
比如,面對一個在公共場所吸煙的人,如果告訴對方“我覺得吸二手煙很不舒服,很嗆”,相信大多數情況下,對方會主動把煙熄滅,因為我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,并沒有指責對方。
相反,如果直接說“你不要吸煙好吧,這是公共場所”,以這種對抗的方式進行溝通,會令人很不舒服,只會適得其反。
第三,家長要說出合理、具體的期望
想讓孩子改掉自己的毛病,改掉讓人不舒服的做法,不能籠統的表述,而應該具體說明,讓孩子知道該怎么做。兒童定位手表
舉個例子,孩子在家放電視,聲音很大,讓你覺得很吵,如果你對孩子說“把聲音調小一點”,也許孩子調小了,但你還是覺得吵,換種方式,你可以說“把聲音調到18”,這樣,孩子就能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么做。
第四點,事后總結溝通
生活,需要有個像考試時的錯題集。每經歷過一次問題,處理了后,我們都要去總結分析,知道哪里出了問題,后期怎么改善,避免以后再次出現同樣的情況。
在對待孩子問題上,也同樣適用。孩子鬧脾氣過后,雙方情緒都冷靜了,再次來溝通,說說為什么會那樣,那樣做帶來的影響,以后應該怎么處理等。
在生活中,孩子的每一次犯錯,每一次鬧脾氣,都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好時機,作為家長,不能只知道哄,也不能只知道打和罵,而要善于引導,讓孩子自己從中得到思考和心理的改變。
熱文推薦: